课程介绍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所有专业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操作性强的学科。采用课堂讲授,结合小组讨论、校内校外劳动实践的教学方法。通过课程讲授基础理论与知识,通过讨论课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通过校内校外实践,结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帮助并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社区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课程设计思路 劳动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必修课,其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须遵循以下基本理念:劳动创造教育以学生亲历实践、手操作、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操作性强。 本课程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勤工助学,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重视在技能训练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技能掌握、态度养成、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 (1)了解劳动的含义、分类和价值; (2)了解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3)认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4)了解劳动精神的核心内容和深刻内涵; (5)了解劳动模范的本质; (6)熟悉劳模精神的深刻内涵和丰富意蕴; (7)认知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8)了解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9)掌握衣物清洗常识、熨烫实用技巧、衣物缝补技巧和收纳操作指南; (10)熟悉如何选购食材、制作冷菜和热菜; (11)了解调味品与火候、饮食营养与健康等的相关知识; (12)掌握如何扫地拖地、门窗除垢等的相关知识; (13)了解家用器物养护与维修的相关知识; (14)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掌握绿化环保行动的要点; (15)掌握垃圾分类的标准、原则和投放要点; (16)了解创建文明寝室的目的和文明寝室应满足的条件; (17)熟悉寝室美化原则与创意要点; (18)明白维护校园环境的意义,掌握共建无烟校园和维护校园环境秩序的方法; (19)了解养老护理、心理护理和急救的相关知识; (20)了解社区居民服务需求及策划社区服务活动的相关知识; (21)掌握养护室内绿植的方法; (22)熟悉制作短视频的流程; (23)了解中国农耕文化,熟悉农村民俗; (24)了解中国工业文明,熟悉传统工艺; (25)掌握实习实训的分类、意义和要求; (26)熟悉假期兼职陷阱与兼职劳动关系; (27)熟悉“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形式与流程; (28)掌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评价原则与评价内容; (29)熟悉“三下乡”社会实践安全须知; (30)了解高校资助政策体系; (31)熟悉勤工助学的含义、时间安排和劳动报酬; (32)熟悉勤工助学岗位选择和面试准备的相关知识; (33)了解勤工助学的相关实例; (34)具备创新精神; (35)能够选择合适的采访方法; (36)掌握视频、音频的剪辑方法和PPT的制作方法; (37)了解创新精神的内涵、要求、重要性和培养途径; (38)了解创业精神的本质、特征和培养途径; (39)理解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2.2 实践目标 (1)掌握摄影的方法; (2)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 (3)学会演讲、朗诵等技能; (4)讲好劳模故事,用他们的事迹感染身边的同学,激励青年学生为建设幸福美好的生活贡献力量; (5)在讲述劳模故事的过程中加深对劳模精神的理解; (6)学会撰写剧本,通过实际登台锻炼心理素质; (7)培养合作精神,与同学齐心协力完成任务; (8)提升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9)培养持之以恒的毅力; (10)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坚持下去; (11)掌握植树、清扫等校园劳动技能; (12)自觉维护校园环境,培养对学校的热爱之情; (13)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在活动中培育奉献精神; (14)学会拍摄与剪辑短视频; (15)能够立足自己所学专业,发挥专业优势,为社区居民提供暖心服务; (16)学会一项传统技艺; (17)了解传统技艺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 (18)点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19)能发挥专业优势,促进农民增收; (20)发扬吃苦耐劳精神,做到细心、耐心; (21)深化对勤工助学的理解,了解本校的勤工助学政策; (22)认识到勤工助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 (23)能够开展有效的调查研究; (24)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 (25)了解演讲的相关知识; (26)学会撰写演讲稿; (27)能通过声情并茂的演讲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28)具备创新精神; (29)能够选择合适的采访方法; (30)掌握视频、音频的剪辑方法和PPT的制作方法。 2.3 素质目标 (1)树立远大的劳动目标和人生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奋斗; (2)在劳动中迎着困难上、顶着压力拼,在困难中奋勇前行,在实干中成就事业; (3)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4)学会演讲、朗诵等技能; (5)讲好劳模故事,用他们的事迹感染身边的同学,激励青年学生为建设幸福美好的生活贡献力量; (6)在讲述劳模故事的过程中加深对劳模精神的理解; (7)向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看齐,学习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 (8)认真体会工匠精神,自觉传承、践行工匠精神; (9)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在家务劳动中感知劳动的魅力; (10)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11)在校园生活中做好绿色环保的践行者、垃圾分类的倡导者、寝室美化的行动者和公共区域环境的维护者; (12)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劳动的习惯; (13)关心家人的健康状况,多与家人交流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14)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在绿植养护中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 (15)主动学习农民和工人的优秀品质; (16)体恤、尊重农民和工人,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17)能以积极的姿态面对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历练自己,做到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 (18)通过学习“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相关内容,感悟“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19)感受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决心,树立报国之志; (20)培养脚踏实地、自立自强的意识,体悟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树立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思想; (21)明白志愿服务的意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22)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3)不断解放思想,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24)在创新创业活动中体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体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深刻哲理,感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本课程除绪论外,共分为12个部分,内容包括: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劳动观念,决定一生;劳模精神,引领时代;实干兴邦,匠心筑梦;家务自理,自立自强;美丽家园,齐心共育;善待生活,幸福可期;学工学农,丰富体验;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知行合一,全面发展;政策暖心,求学无忧;志愿服务,回报社会;创新创业,逐梦未来。其教学要求和课时分配如表1所示。 表1 《新时代劳动教育教程与实践(第2版)》课程要求及课时分配表 序号 课程名称 教学目标 实践目标 课时分配 绪论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1)了解劳动的含义、分类和价值 (2)了解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1)掌握摄影的方法 (2)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 2 1 劳动观念,决定一生 (1)认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2)了解劳动精神的核心内容和深刻内涵 (1)掌握采访的技巧 (2)走进“幸福劳动者”的内心,感受劳动给他们带来的幸福 (3)尊重不同职业的劳动者 2 2 劳模精神,引领时代 (1)了解劳动模范的本质 (2)熟悉劳模精神的深刻内涵和丰富意蕴 (1)学会演讲、朗诵等技能 (2)讲好劳模故事,用他们的事迹感染身边的同学,激励青年学生为建设幸福美好的生活贡献力量 (3)在讲述劳模故事的过程中加深对劳模精神的理解 2 3 实干兴邦,匠心筑梦 (1)认知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2)了解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1)学会撰写剧本,通过实际登台锻炼心理素质 (2)培养合作精神,与同学齐心协力完成任务 (3)提升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2 4 家务自理,自立自强 (1)掌握衣物清洗常识、熨烫实用技巧、衣物缝补技巧和收纳操作指南 (2)熟悉如何选购食材、制作冷菜和热菜 (3)了解调味品与火候、饮食营养与健康等的相关知识 (5)掌握如何扫地拖地、门窗除垢等的相关知识 (6)了解家用器物养护与维修的相关知识 (1)培养持之以恒的毅力 (2)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坚持下去 4 5 美丽家园,齐心共育 (1)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掌握绿化环保行动的要点 (2)掌握垃圾分类的标准、原则和投放要点 (3)了解创建文明寝室的目的和文明寝室应满足的条件 (4)熟悉寝室美化原则与创意要点 (5)明白维护校园环境的意义,掌握共建无烟校园和维护校园环境秩序的方法 (1)掌握植树、清扫等校园劳动技能 (2)自觉维护校园环境,培养对学校的热爱之情 4 6 善待生活,幸福可期 (1)了解养老护理、心理护理和急救的相关知识 (2)了解社区居民服务需求及策划社区服务活动的相关知识 (3)掌握养护室内绿植的方法 (4)熟悉制作短视频的流程 (1)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在活动中培育奉献精神 (2)学会拍摄与剪辑短视频 (3)能够立足自己所学专业,发挥专业优势,为社区居民提供暖心服务 2 7 学工学农,丰富体验 (1)了解中国农耕文化,熟悉农村民俗 (2)了解中国工业文明,熟悉传统工艺 (1)学会一项传统技艺 (2)了解传统技艺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 点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 8 知行合一,全面发展 (1)掌握实习实训的分类、意义和要求 (2)熟悉假期兼职陷阱与兼职劳动关系 (3)熟悉“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形式与流程 (4)掌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评价原则与评价内容 (5)熟悉“三下乡”社会实践安全须知 (1)能发挥专业优势,促进农民增收 (2)发扬吃苦耐劳精神,做到细心、耐心 2 9 政策暖心,求学无忧 (1)了解高校资助政策体系 (2)熟悉勤工助学的含义、时间安排和劳动报酬 (3)熟悉勤工助学岗位选择和面试准备的相关知识 (4)了解勤工助学的相关实例 (1)深化对勤工助学的理解,了解本校的勤工助学政策 (2)认识到勤工助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 (3)能够开展有效的调查研究 (4)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 2 10 志愿服务,回报社会 (1)认识志愿服务的含义、特征和类型 (2)认识志愿者的服务动机、三层境界及应有的素质 (3)认识成为志愿者的基本条件、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志愿服务精神及志愿服务项目 (1)了解演讲的相关知识 (2)学会撰写演讲稿 (3)能通过声情并茂的演讲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2 11 创新创业,逐梦未来 (1)了解创新精神的内涵、要求、重要性和培养途径 (2)了解创业精神的本质、特征和培养途径 (3)理解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1)具备创新精神 (2)能够选择合适的采访方法 (3)掌握视频、音频的剪辑方法和PPT的制作方法 2 合计 28 四、课程实施4.1 教学条件 我校十分注重建设和完善本课程的教学设施,如多媒体教室、活动室、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数据库等。 同时,我校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可以为本课程的教学出谋划策。 4.2 教学方法建议 本课程遵循“教师引导,学生为主”的原则,采用讲解、多媒体演示、思想启迪、知行合一、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知识链接等多种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更多知识应用的机会。 (1)讲解法:借助图片、表格、实物来进行边演示边讲解的教学方法。对具有很高抽象程度和复杂性及表面不易理解的知识,通过图片、表格、实物等一些辅助手段进行讲解,通过感官刺激传递直观信息。 (2)多媒体演示法:在讲解过程中,借助音频、视频、图片等直观手段来呈现教学内容,在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其知识储备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 (3)思想启迪法:通过与本任务相关的时事新闻、产品介绍、创新故事等引出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相关背景去探索新知识。 (4)小组讨论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交流互动的作用,开展主题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产生内在动力,主动参与、积极活动,通过提问,随机选定发言等形式在教学中创造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方向,激发认知动力。 4.3 教学评价与考核要求 课程的教学评价由形成性测评(40%)和终结性测评(60%)组成,其考核要求如下: 1.形成性测评 形成性测评考核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发展情况,包括出勤考核(10%)、课堂参与程度考核(10%)、作业完成质量考核(20%)等。 (1)出勤考核:本项考核通过课前点名考核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迟到15分钟以内每次扣1分,迟到15分钟以上或无故缺勤一节课每次扣2分,该项考核累计最多扣10分。 (2)课堂参与程度考核:本项考核主要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堂积极发言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课堂参与程度,以及学生的思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其对课堂教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等。只要学生能按时上课听讲,即可获得5分的基本分。学生上课发言一次,即可另外获得0.5分,课堂发言最多可得5分。学生的最后成绩为“5+课堂发言得分”。 (3)作业完成质量考核:本项考核主要通过学生作业来检测其对教学主体内容的掌握与理解程度、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等。每次作业成绩按照相应标准而定,学生作业质量划分为优秀(10分)、良好(8分)、中等(7分)、及格(6分)和不及格(0分)五个档次。最后的作业成绩为学生作业完成质量成绩的平均数。 2.终结性测评 终结性测评主要考核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所达到的水平,通过期末考试进行考核。期末考试由闭卷笔试(60%)组成,主要评估学生对本门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与综合运用能力。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5.1 推荐使用教材 (1)王志明、曾小忙、靳辉,《新时代劳动教育教程与实践(第2版)》,上海交大出版社。 (2)袁国、徐颖、张功,《新时代劳动教育教程》,航空工业出版社。 (3)周珊珊、袁奕,《美好生活,劳动创造——大学生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航空工业出版社。 5.2 网络资源 课程学习网站文旌课堂https://www.wenjingketang.com/,为学生提供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利用该平台,进行灵活的信息化教学。包括在线上进行随堂测试、期末考试、评分等。还有大量的图书、云课程可供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有利于学科交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线上学习园地。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所有专业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操作性强的学科。采用课堂讲授,结合小组讨论、校内校外劳动实践的教学方法。通过课程讲授基础理论与知识,通过讨论课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通过校内校外实践,结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帮助并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社区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课程设计思路 劳动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必修课,其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须遵循以下基本理念:劳动创造教育以学生亲历实践、手操作、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操作性强。 本课程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勤工助学,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重视在技能训练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技能掌握、态度养成、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 (1)了解劳动的含义、分类和价值; (2)了解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3)认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4)了解劳动精神的核心内容和深刻内涵; (5)了解劳动模范的本质; (6)熟悉劳模精神的深刻内涵和丰富意蕴; (7)认知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8)了解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9)掌握衣物清洗常识、熨烫实用技巧、衣物缝补技巧和收纳操作指南; (10)熟悉如何选购食材、制作冷菜和热菜; (11)了解调味品与火候、饮食营养与健康等的相关知识; (12)掌握如何扫地拖地、门窗除垢等的相关知识; (13)了解家用器物养护与维修的相关知识; (14)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掌握绿化环保行动的要点; (15)掌握垃圾分类的标准、原则和投放要点; (16)了解创建文明寝室的目的和文明寝室应满足的条件; (17)熟悉寝室美化原则与创意要点; (18)明白维护校园环境的意义,掌握共建无烟校园和维护校园环境秩序的方法; (19)了解养老护理、心理护理和急救的相关知识; (20)了解社区居民服务需求及策划社区服务活动的相关知识; (21)掌握养护室内绿植的方法; (22)熟悉制作短视频的流程; (23)了解中国农耕文化,熟悉农村民俗; (24)了解中国工业文明,熟悉传统工艺; (25)掌握实习实训的分类、意义和要求; (26)熟悉假期兼职陷阱与兼职劳动关系; (27)熟悉“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形式与流程; (28)掌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评价原则与评价内容; (29)熟悉“三下乡”社会实践安全须知; (30)了解高校资助政策体系; (31)熟悉勤工助学的含义、时间安排和劳动报酬; (32)熟悉勤工助学岗位选择和面试准备的相关知识; (33)了解勤工助学的相关实例; (34)具备创新精神; (35)能够选择合适的采访方法; (36)掌握视频、音频的剪辑方法和PPT的制作方法; (37)了解创新精神的内涵、要求、重要性和培养途径; (38)了解创业精神的本质、特征和培养途径; (39)理解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2.2 实践目标 (1)掌握摄影的方法; (2)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 (3)学会演讲、朗诵等技能; (4)讲好劳模故事,用他们的事迹感染身边的同学,激励青年学生为建设幸福美好的生活贡献力量; (5)在讲述劳模故事的过程中加深对劳模精神的理解; (6)学会撰写剧本,通过实际登台锻炼心理素质; (7)培养合作精神,与同学齐心协力完成任务; (8)提升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9)培养持之以恒的毅力; (10)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坚持下去; (11)掌握植树、清扫等校园劳动技能; (12)自觉维护校园环境,培养对学校的热爱之情; (13)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在活动中培育奉献精神; (14)学会拍摄与剪辑短视频; (15)能够立足自己所学专业,发挥专业优势,为社区居民提供暖心服务; (16)学会一项传统技艺; (17)了解传统技艺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 (18)点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19)能发挥专业优势,促进农民增收; (20)发扬吃苦耐劳精神,做到细心、耐心; (21)深化对勤工助学的理解,了解本校的勤工助学政策; (22)认识到勤工助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 (23)能够开展有效的调查研究; (24)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 (25)了解演讲的相关知识; (26)学会撰写演讲稿; (27)能通过声情并茂的演讲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28)具备创新精神; (29)能够选择合适的采访方法; (30)掌握视频、音频的剪辑方法和PPT的制作方法。 2.3 素质目标 (1)树立远大的劳动目标和人生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奋斗; (2)在劳动中迎着困难上、顶着压力拼,在困难中奋勇前行,在实干中成就事业; (3)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4)学会演讲、朗诵等技能; (5)讲好劳模故事,用他们的事迹感染身边的同学,激励青年学生为建设幸福美好的生活贡献力量; (6)在讲述劳模故事的过程中加深对劳模精神的理解; (7)向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看齐,学习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 (8)认真体会工匠精神,自觉传承、践行工匠精神; (9)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在家务劳动中感知劳动的魅力; (10)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11)在校园生活中做好绿色环保的践行者、垃圾分类的倡导者、寝室美化的行动者和公共区域环境的维护者; (12)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劳动的习惯; (13)关心家人的健康状况,多与家人交流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14)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在绿植养护中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 (15)主动学习农民和工人的优秀品质; (16)体恤、尊重农民和工人,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17)能以积极的姿态面对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历练自己,做到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 (18)通过学习“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相关内容,感悟“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19)感受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决心,树立报国之志; (20)培养脚踏实地、自立自强的意识,体悟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树立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思想; (21)明白志愿服务的意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22)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3)不断解放思想,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24)在创新创业活动中体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体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深刻哲理,感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本课程除绪论外,共分为12个部分,内容包括: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劳动观念,决定一生;劳模精神,引领时代;实干兴邦,匠心筑梦;家务自理,自立自强;美丽家园,齐心共育;善待生活,幸福可期;学工学农,丰富体验;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知行合一,全面发展;政策暖心,求学无忧;志愿服务,回报社会;创新创业,逐梦未来。其教学要求和课时分配如表1所示。 表1 《新时代劳动教育教程与实践(第2版)》课程要求及课时分配表 序号 课程名称 教学目标 实践目标 课时分配 绪论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1)了解劳动的含义、分类和价值 (2)了解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1)掌握摄影的方法 (2)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 2 1 劳动观念,决定一生 (1)认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2)了解劳动精神的核心内容和深刻内涵 (1)掌握采访的技巧 (2)走进“幸福劳动者”的内心,感受劳动给他们带来的幸福 (3)尊重不同职业的劳动者 2 2 劳模精神,引领时代 (1)了解劳动模范的本质 (2)熟悉劳模精神的深刻内涵和丰富意蕴 (1)学会演讲、朗诵等技能 (2)讲好劳模故事,用他们的事迹感染身边的同学,激励青年学生为建设幸福美好的生活贡献力量 (3)在讲述劳模故事的过程中加深对劳模精神的理解 2 3 实干兴邦,匠心筑梦 (1)认知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2)了解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1)学会撰写剧本,通过实际登台锻炼心理素质 (2)培养合作精神,与同学齐心协力完成任务 (3)提升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2 4 家务自理,自立自强 (1)掌握衣物清洗常识、熨烫实用技巧、衣物缝补技巧和收纳操作指南 (2)熟悉如何选购食材、制作冷菜和热菜 (3)了解调味品与火候、饮食营养与健康等的相关知识 (5)掌握如何扫地拖地、门窗除垢等的相关知识 (6)了解家用器物养护与维修的相关知识 (1)培养持之以恒的毅力 (2)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坚持下去 4 5 美丽家园,齐心共育 (1)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掌握绿化环保行动的要点 (2)掌握垃圾分类的标准、原则和投放要点 (3)了解创建文明寝室的目的和文明寝室应满足的条件 (4)熟悉寝室美化原则与创意要点 (5)明白维护校园环境的意义,掌握共建无烟校园和维护校园环境秩序的方法 (1)掌握植树、清扫等校园劳动技能 (2)自觉维护校园环境,培养对学校的热爱之情 4 6 善待生活,幸福可期 (1)了解养老护理、心理护理和急救的相关知识 (2)了解社区居民服务需求及策划社区服务活动的相关知识 (3)掌握养护室内绿植的方法 (4)熟悉制作短视频的流程 (1)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在活动中培育奉献精神 (2)学会拍摄与剪辑短视频 (3)能够立足自己所学专业,发挥专业优势,为社区居民提供暖心服务 2 7 学工学农,丰富体验 (1)了解中国农耕文化,熟悉农村民俗 (2)了解中国工业文明,熟悉传统工艺 (1)学会一项传统技艺 (2)了解传统技艺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 点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 8 知行合一,全面发展 (1)掌握实习实训的分类、意义和要求 (2)熟悉假期兼职陷阱与兼职劳动关系 (3)熟悉“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形式与流程 (4)掌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评价原则与评价内容 (5)熟悉“三下乡”社会实践安全须知 (1)能发挥专业优势,促进农民增收 (2)发扬吃苦耐劳精神,做到细心、耐心 2 9 政策暖心,求学无忧 (1)了解高校资助政策体系 (2)熟悉勤工助学的含义、时间安排和劳动报酬 (3)熟悉勤工助学岗位选择和面试准备的相关知识 (4)了解勤工助学的相关实例 (1)深化对勤工助学的理解,了解本校的勤工助学政策 (2)认识到勤工助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 (3)能够开展有效的调查研究 (4)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 2 10 志愿服务,回报社会 (1)认识志愿服务的含义、特征和类型 (2)认识志愿者的服务动机、三层境界及应有的素质 (3)认识成为志愿者的基本条件、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志愿服务精神及志愿服务项目 (1)了解演讲的相关知识 (2)学会撰写演讲稿 (3)能通过声情并茂的演讲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2 11 创新创业,逐梦未来 (1)了解创新精神的内涵、要求、重要性和培养途径 (2)了解创业精神的本质、特征和培养途径 (3)理解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1)具备创新精神 (2)能够选择合适的采访方法 (3)掌握视频、音频的剪辑方法和PPT的制作方法 2 合计 28 四、课程实施4.1 教学条件 我校十分注重建设和完善本课程的教学设施,如多媒体教室、活动室、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数据库等。 同时,我校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可以为本课程的教学出谋划策。 4.2 教学方法建议 本课程遵循“教师引导,学生为主”的原则,采用讲解、多媒体演示、思想启迪、知行合一、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知识链接等多种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更多知识应用的机会。 (1)讲解法:借助图片、表格、实物来进行边演示边讲解的教学方法。对具有很高抽象程度和复杂性及表面不易理解的知识,通过图片、表格、实物等一些辅助手段进行讲解,通过感官刺激传递直观信息。 (2)多媒体演示法:在讲解过程中,借助音频、视频、图片等直观手段来呈现教学内容,在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其知识储备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 (3)思想启迪法:通过与本任务相关的时事新闻、产品介绍、创新故事等引出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相关背景去探索新知识。 (4)小组讨论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交流互动的作用,开展主题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产生内在动力,主动参与、积极活动,通过提问,随机选定发言等形式在教学中创造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方向,激发认知动力。 4.3 教学评价与考核要求 课程的教学评价由形成性测评(40%)和终结性测评(60%)组成,其考核要求如下: 1.形成性测评 形成性测评考核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发展情况,包括出勤考核(10%)、课堂参与程度考核(10%)、作业完成质量考核(20%)等。 (1)出勤考核:本项考核通过课前点名考核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迟到15分钟以内每次扣1分,迟到15分钟以上或无故缺勤一节课每次扣2分,该项考核累计最多扣10分。 (2)课堂参与程度考核:本项考核主要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堂积极发言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课堂参与程度,以及学生的思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其对课堂教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等。只要学生能按时上课听讲,即可获得5分的基本分。学生上课发言一次,即可另外获得0.5分,课堂发言最多可得5分。学生的最后成绩为“5+课堂发言得分”。 (3)作业完成质量考核:本项考核主要通过学生作业来检测其对教学主体内容的掌握与理解程度、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等。每次作业成绩按照相应标准而定,学生作业质量划分为优秀(10分)、良好(8分)、中等(7分)、及格(6分)和不及格(0分)五个档次。最后的作业成绩为学生作业完成质量成绩的平均数。 2.终结性测评 终结性测评主要考核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所达到的水平,通过期末考试进行考核。期末考试由闭卷笔试(60%)组成,主要评估学生对本门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与综合运用能力。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5.1 推荐使用教材 (1)王志明、曾小忙、靳辉,《新时代劳动教育教程与实践(第2版)》,上海交大出版社。 (2)袁国、徐颖、张功,《新时代劳动教育教程》,航空工业出版社。 (3)周珊珊、袁奕,《美好生活,劳动创造——大学生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航空工业出版社。 5.2 网络资源 课程学习网站文旌课堂https://www.wenjingketang.com/,为学生提供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利用该平台,进行灵活的信息化教学。包括在线上进行随堂测试、期末考试、评分等。还有大量的图书、云课程可供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有利于学科交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线上学习园地。

课程通知 >>更多
最新动态